五一過后,正是萬物復蘇、勃勃生機的季節。2019年5月6日,長白縣寶泉山鎮老局所村集體紅松林地一片繁忙的景象,中國僑聯在吉林省僑聯包保扶貧村——長白縣老局所村開展的紅松果林嫁接振興鄉村項目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
老局所村是吉林省省級貧困村,也是吉林省僑聯精準扶貧包保單位,全村現有78戶223人,在省僑聯的有力幫扶下,該村已于2018年底實現了全村脫貧的可喜成果。然而,脫貧摘帽不是最終目標,以更加扎實的作風真抓實干,做好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是省僑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
2019年,吉林省僑聯為實現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目標,會同技術專家進行了實地考察,幫助老局所村確定了紅松嫁接扶貧項目。紅松是我國的珍貴樹種,生長期可達300到500年。近年來國家加強了保護紅松力度,大力支持紅松林的營造。紅松還是優良的油料樹種,副產品(松子)經濟價值較大,現市場價格每公斤達60—80元。嫁接成功后3—4年后即可結果。老局所村集體現有紅松林地200畝,于2013年種植,現適宜嫁接的有12000棵,還可移栽2000棵嫁接后的紅松苗木。技術專家為老局所紅松項目算了一筆發展賬,按現在市場價格計算,紅松項目5年后就可為村集體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并可長期高速持續發展。
紅松嫁接扶貧項目一經提出,很快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全票通過。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項可以增強老局所村自我發展能力的優質項目,既能壯大村集體收入,實現富民強村,又能保護生態,維護自然和諧。在吉林省僑聯的積極爭取下,該項目得到了中國僑聯專項支持,特為老局所村注入特色產業發展啟動資金20萬元,紅松嫁接項目于2019年5月正式啟動。
在吉林省僑聯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廣泛動員下,村民們在農忙季節紛紛擠出時間,積極學習紅松嫁接技術,參與植樹勞動,利用一個星期時間,就完成了對200畝14000顆紅松樹的嫁接和移栽工作。望著滿山嫁接后的郁郁蔥蔥的紅松樹苗,村民們對村集體經濟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吉林省僑聯也通過此舉,在攻堅拔寨的扶貧攻堅期,帶動扶貧村村民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加速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老局所村嫁接、移栽后的紅松林地

老局所村嫁接、移栽后的紅松林地

駐村工作隊和村民在植樹現場

駐村工作隊赴丹東考察紅松嫁接基地